為促進成渝地區雙城中醫藥文化的學術交流與發展,由重慶市博協、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主辦、重慶市自然健康療法研究會協辦、重慶中醫少林堂承辦的“遠古針灸學術研討會于4月22日”在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舉行。重慶市文旅委培訓中心張奕主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劉興亮博士,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劉華成主任,重慶市渝中區衛健委中醫科長胡林,重慶市渝中區文管所副所長胡征等共計50余人出席學術研討會。重慶市博協副理事長、秘書長雷學剛受市博物館協會理事長程武彥委托主持學術研討會并致辭。雷學剛在致辭中說:”市博物館協會與巴渝民間醫藥博物館舉行”遠古針灸學術研討會”是推進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實際舉措,是打造巴蜀文旅走廊的生動實踐,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力探索?!?/p>
學術研討會上,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文獻學和中醫文化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柳長華教授,緊緊圍繞天回醫簡的發現與學術前沿問題,聚焦《天回醫簡》的歷史淵源,轟動國內外醫學界的影響力,《天回醫簡》在國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積極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術帶頭人,《天回醫簡》與髹漆經脈人的研究過程等方面給大家做了學術性、思想性、指導性、實踐性很強的學術研討交流。
中醫副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針灸:劉氏刺熨療法》國家級太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個人、重慶巴渝民間醫藥博物館劉光瑞館長,緊緊聚焦“巫·生命的認知、遠古的痕跡、先秦四家,醫家都干了什么、“唐宋元明清”從古針灸掛圖看醫家軌跡、針灸的世界非遺項目、醫家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什么”5個方面講述了長江中上游由巫到醫的發展史,從收藏古針灸掛圖及巫祝玄圖的探索與研究,三星堆的學術研究到古老針灸的探源等方面給大家做了生動精彩的學術研討交流。
學術研討會上,大家紛紛提問,促進了劉柳長華教授和劉光瑞先生與參會者的互動交流。重慶文旅科技促進會執行秘書長程賽深有感觸地說:"聽劉長華教授和劉光瑞館長的學術研討,不僅讓我們知曉了具有25000字、8種醫書的《天回醫簡》是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掘,也是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后在四川境內的又一重大考古發掘,它對中醫學界從事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資料,提振了我們從事中醫藥文化研究的自信自強;劉光瑞館長的國學與中醫比較學研究,讓我們增強了對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中醫學和宇宙生命科學的認知,明確了中醫學與國學的有機聯系,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尊重中醫科學,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健康。"(李小芳)